刘帅邀请国军败将做南京军事学院教员,为我军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
南京军事学院在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,它曾培养出很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、现代化、正规化建设相适应的中、高级指挥员。南京军事学院的辉煌,离不开刘帅的付出,在创校期间他曾遇到过很多的难题。
当时,创办军事学院的一个突出问题,就是非常缺乏师资力量。虽然有苏联军事顾问,但毕竟不能全盘照搬苏联那一套。刘帅为解决这个困难,四处奔波,动员有关部门调出优秀人才,加强学院的师资力量。尽管如此,仍是满足不了学院的需求。
就在这时,有关方面给军事学院推荐了200多位在战争年代起义或被我军收留、收容的国民党军官和军事理论研究人员,其中大部分是黄埔军校毕业或国民党陆军大学毕业的校级、将级军官,有些还是留过学,在苏联、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日本进修过的黄埔军校毕业生。
刘帅求贤若渴,他认为:这些人所掌握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,除去反动的战争史观及其他糟粕,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。
展开剩余65%一大批国民党将军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后,有些工农出身,从未进过军事学校的旅长、师长他们像小学生一样,坐在教室里当学生。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,过去“小米加步枪”打败了敌人;现在学习使用新式武器是必要的,但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呢?
刘帅解释说:“就是在过去的战斗年代里,大兵团作战也有协同问题,而现在我们正处于喷气武器和原子武器的时代,诸兵种协同作战则成为现代战争的特点。在这种情况下,指挥部队作战如同使用一台完整复杂的机器,一颗螺丝钉出了毛病,就会影响全体。还是把思想束缚在‘小米加步枪’上,就不能适应现代战争,打起仗来要吃亏。”
许多国民党将领走上讲台,也有思想顾虑,怕学生瞧不起,认为自己在战场上是“败军之将”,又有何脸面在学生面前大谈战略战术。刘帅针对这部分教员,又耐心开导,细致地做思想工作,让他们放开手脚、卸下包袱、大胆执教。
他经常引用《孙子兵法》第一句“兵者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来启发教员认真负责教学。后来,他总结了一套军事教学方法,称为“以战术为经,技术为纬,纵横连贯,编织起来”。
南京军事学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,凡部队团级干部以上的指挥员,基本上都进军事学院进修过。我们熟悉的杨成武上将、杨得志上将、秦基伟上将、张万年上将等,都是这里的毕业生。
1958年以后,军事学院迁至北京改称国防大学,师资队伍又重新补充了一些科班出身的军事人才,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培养团级以上指挥员、参谋人员的高级军事学府。原在南京军事学院的一批起义将领教职员,在1955年军衔制正式执行前,大部分转业到各省市从事地方工作,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